
2018年,李嘉诚曾经预言未来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次大洗牌,他判断城市化进程进入尾声,人口红利所带动的房价上涨趋势已见颠倒,加上开发商过度举债扩张,市场已达临界点。
如今我们站在2023年,可以清楚看到李嘉诚的判断预判已得到验证。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房价在各线城市出现持续下滑的态势,虽一线城市仍有支撑,但其他城市房价普遍面临量价齐跌的局面。
这不仅仅是商业投机的退潮,更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层变化的反映。这一市场大洗牌对许多普通家庭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我们不难想象,在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高速上涨的背景下,许多普通家庭通过举债投资购置了两套或更多产权房,期望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乃至直接变现。如今房地产泡沫破裂,他们正面临资产缩水、出售难度增加和偿还压力三重困境。
第一,房价持续下跌意味着他们手中房产的市场价值正在一日日蒸发。有的数据显示,仅2022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总体已较2021年底下跌约5%。资产贬值速度之快,堪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这不仅冲击着家庭账面财富,更影响信心。据北京中介机构了解,不少客户原本计划通过房产升值套现变现,现在陷入两难。
第二,在购房者市场信心动摇,交易意愿下降的当下,中国各地挂牌待售房源开始大量堆积。仅2022年一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近10亿平方米。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要在这样的市场脱售套现已非易事。
第三,持有多套房产的家庭大多背负高额房贷。以此前银行平均按揭成数70%计算,他们很可能正面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偿债压力。
而在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持续的当下,不少家庭变现能力正在下滑,还款压力攀升。据统计,不良按揭已开始在全国性银行间蔓延。
面临这样严峻形势,曾经对房地产市场抱有过度乐观预期的相关各方正经受信心和决策的双重冲击。不少普通家庭被迫重新审视投资策略,为资产保值积极寻求新的途径。
有消息称,截至2022年底,中国居民持有现金已经突破9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万亿。收缩房地产,拓展金融市场成为资产配置的新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政策利率的下调也为家庭提供了合理还款的时间窗口。不过专家提醒,债务重组并非长久之计。
如何在保障基本生计的同时,利用金融工具实现家庭财务的有效管理,仍需要家庭自身审慎决策。毕竟,我们正处于一个资本市场极不稳定的时期。
纵观这个市场变迁的时代,李嘉诚的判断和警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当社会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发生深刻调整时,过去成功的规律未必继续适用。
新的财富增长点正等待我们发现。也许,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反思中,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机遇。
